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(《子罕》)在命悬一线的时刻,即使孔子平时比较谦虚,说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(《述而》),但在这时候,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,承认自己为天下之文的化身,而且明确指出其文为文王既没之文。
此天之所与我者,先立乎其大者,则其小者弗能夺也。唯道集虚,虚者,心斋也。
顺着虚而待物的气去听,既超越了耳的有限性,又克服了心的主观性,于是心与道冥,再没有人间世精神坐驰的烦乱,此即无翼而飞。(陈鼓应,2010年)可见,庄子的游心是通过简朴自然的生活,净化心灵和情感世界,以逍遥自适的姿态,回归生命世界的纯真与本然。‘采真之游是一个极富意蕴的美学概念,……需放置在《庄子》有关艺术人生的语境中才更能体现它的丰富内涵。这就需要从历史-思想史的维度对孟庄心学作出历史还原与精神反思。[2]陈鼓应,2010年:《庄子人性的真与美》,载《哲学研究》第12期。
集义是向内一点一滴地培养其善端,向外时时处处扩充其善性。孟子舍我其谁充分彰显了道德实践的主体性,此种伦理心境属于有我之境。可见,在其原初语境里,王道、霸道是不同政治道路的选择。
政治生活,既包括共同体内部的统治,也包括共同体之间的关系。这一切都与侵略战争格格不入。42霸术的流传,不仅遮蔽了圣学,也导致了后来学术的整体败坏。各共同体之间有和平相处、合作、结盟,也有对抗、冲突,甚至会有征服和毁灭。
王道对治暴政,霸道对治乱政。现代学者论及儒家政治哲学,大多以上述观念为前提。
但这显然是忽略文本语境而对《仲尼》开篇的断章取义。这样,他就可以把不同政治的正面价值都归结于仁道,又以仁道所能实现的充分和完满程度作为评价政治优劣的标准。伯与霸同,二伯就是二霸的原型。这样,二程以后的道学系统的政治教化,自然缺乏在敌意中生存的意识,所以也就无法发展出霸道所主张的成熟的敌友政治。
考虑到《白虎通义》是经师集体讨论的记录,可以推定对于霸道的评价此时已经出现了分歧。以此类推,所谓帝道,是指依托二帝(尧、舜)之治阐发出的政教理想。此岂文公加善人一等也耶?朱熹回答:大抵霸者尚权谲,要功利,此与圣人教民不同。唯道德主义倾向间接促成政治和道德的截然二分。
晋文公自始入国至僖公二十七年,教民以信,以义,以礼,仅得四年,遂能一战而霸。赵衰解释道:臣亟闻其言矣,说礼、乐而敦《诗》、《书》。
能够承敝通变的夏商人物、被攘的对象夷狄之君、图霸失败的诸侯都可以进入霸主的行列——只要他们拥有足够的德性。所谓实与文不与,就是实际上持肯定态度,仅在经文书法上有所保留。
显然,在天下秩序土崩瓦解之时,有霸者出,尊王攘夷,存亡续绝,乃是唯一正当的事业。孟子认为霸道以力服人,邵雍认为五霸以力率民,都强调力,即都视霸道为实力政治,而非德性政治。这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要表彰推行尊王攘夷之霸道的齐桓晋文。可见,信义,是霸道成立的前提和基础。关于宋襄公被视作霸主的理由,《白虎通义》认为泓之战不擒二毛,不鼓不成列。儒家哲学的发轫,是孔子面对礼坏乐崩,思考如何走出混乱和混沌,走向规范和秩序的思考。
对外讲求信义,不因利害的考量而欺骗盟友(约结已定,虽睹利败,不欺其与)。这种区分在先秦两汉一直存在。
汉儒将霸道视为不充分的仁政。秦二世是力盛的典型,因尚刑导致灭亡。
汉、唐之君,有可称者,论其人则非先王之学,考其时则皆驳杂之政,乃以一曲之见,幸至小康,其创法垂统,非可继于后世者,皆不足为也。亦即,霸道的极致就是王道。
《王制》篇曰:故王者富民,霸者富士,仅存之国富大夫,亡国富筐箧,实府库。⑦萧公权:《中国政治思想史》,北京: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,第97页。本文试图对霸道观念进行系统梳理,呈现其演变的全部轨迹,并对这一过程予以反思和评论。霸道所追求的友诸侯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诸侯联盟。
如果把这段论述看成孟子对霸道的正面阐释,则其真实态度非但不是批评和否定,反倒可能是适度赞扬和积极肯定。程颢之后,王霸二分成为主流。
但是,孟子并不突出霸者使用武力的一面,反而强调霸者维护政治秩序和人伦教化的一面。从政治的角度看,从周意味着尊奉周王(尊王)。
这部教材里写的当然就只能是一些反面的例子。30 从上引文字可以看出如下几点:第一,王霸二分。
如此一来,政治思考的空间就大大收窄了。宋代开始,儒学扩展到乡绅阶层。这些内容无不显示着霸道作为德性政治的特征。协助桓公成就霸政(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),便是成就最高的仁德(如其仁)。
汤武行王道,作为其内在动力的仁义来自身体力行。31[宋]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154页。
但是,这四种政治类型不再是并列的选项,而是被纳入一种历史的因果链条之中,霸道成为王道衰落之后对王道遗绪的承接和挽救。其二,倡导德政原则(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)。
如果联盟不仅不维持国际正义,还推行侵略扩张,那就与霸道的原则背道而驰,甚至是霸道所要对抗或者反击的目标。可见,在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,这一对政治类型的区分并非商鞅或司马迁的个人意见,而是一种普遍的认知。
本文由皆大欢喜网发布,不代表皆大欢喜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u51vg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y70t0/212.html